为何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体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登本    发布时间:2023-08-11 16:52   

《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传承着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优秀品质借助医药学知识得以传扬,儒家思想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实例。而《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体系时所应用的古老十月太阳历法知识,更是帮助人们理解诸如《诗经》《管子》等内容时的重要门径。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此时此刻,我不由得联想到《黄帝内经》曾经告诉后学,要想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就必须做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厌,合也)于己。如此,则道(医学原理、法则)不惑而要数(中医药理论和诊治技术)极(穷尽、彻底),所谓明(明达事理,达到掌握医学知识的最高境界)也。《黄帝内经》在此处强调的“三结合”治经模式,正与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遵循“两个结合”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相契合,这是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有所感悟的思维起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高境界和优秀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笔者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精神的学习,谈谈自己对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粗浅体会。

理由之一:《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之本,务在于安民”,这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最大政治和最优秀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尊崇的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建党百年就取得了“完胜”,究其原因,就是将“为人民服务”立党宗旨与延续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中华文脉紧密结合的结果。

而缔造中医药学的《黄帝内经》,在其开篇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此处原文充分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本”思想,贯穿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之中。若就支撑国家的广大民众而言,除了吃饭、穿衣之外,医疗保健也是其最基本、最大的生存诉求,故而也就成为《黄帝内经》创立中医药学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起点,也是当今社会将民众的医疗保健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发展重要内容的理由。

相信全体中医药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定会沿着中医药事业继承、发展、守正、创新之路奋进,继续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并对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理由之二:《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以生命科学知识传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之学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诸子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学术立场都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黄帝内经》将先秦诸子的学术精髓,作为构建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而予以传承和发展。例如对儒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即是其例。

儒家思想初创于殷商,成熟于孔孟,改造于董仲舒,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以降封建王朝立国的最大政治和价值取向。儒家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此处仅就“等级观念”“和为贵”“一分为三”原则等内容举例陈述。

等级观念是儒家学术要旨之一,《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以此为据,构建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藏象”理论,诸如“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并将其发扬得淋漓尽致。

在儒家“等级观念”和“中央集权”主旨影响下,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心主思维”认识。就“思”字发生、发展脉络而言,无论是殷墟甲骨片、还是陕西周塬考古发现甲骨片中的“囟”字有两读:名词“囟”读nǎo,音义同“脑”;动词“囟”读sī,音义同“思”。期间经过金石文的“心脑共主思维”(字形上囟下心建构)阶段,经孟轲定义为“心之官则思”始,就确立了中华文化“心”为人体的思维器官传统认识,《黄帝内经》对此予以详细表达。“心主思维”观念的发生,是在儒家“等级观念”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影响下,认为人的头颅和四肢一样位于人体周边的“蛮夷之地”,主思维这一重要的机能,只能由担负生命核心作用的“心”脏承担,在此理念驱使下,将原本甲骨文中的“脑”(囟)主思维,逐步化变“心”主思维的观念。

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原则,《黄帝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将“和”的理念作为人体生命健康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具体指标有:“血气和”,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和谐有序;“志意和”,即人的精神意识,人体各项机能相互协调,以及人对生存环境中社会的、自然的适应性;“寒温和”,包括人体生理状态下体之温寒热的调适和谐,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寒温的调适,人体之寒温与自然气候寒温之调适,即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这就是“人之常平”的具体评价内容,充分体现儒家“贵和”的价值取向。

以三分观点观察一切和处理一切,构成了儒学的基本方法——三分法。《黄帝内经》继承先秦儒家“一分为三”的哲学理念,创建了具有中医药学特殊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并广泛应用于理论的构建,从而形成了以“藏象”“经络”“五运六气”为集中代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阴三阳理论的知识板块。另外,如六腑中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等内容,均受儒家“一分为三”理念的影响。

从上述之例,就可以窥测《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中先秦儒家思想的遗痕,至于先秦第一子管仲、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五行家、兵家、杂家、农家诸子的学术精髓,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在《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之中觅其踪迹,这也应当是将中医药学称为“钥匙”的重要理由和依据。

理由之三:《黄帝内经》构建的中医药学所应用的十月太阳历法,有助于理解《诗经》《管子》等先秦文献

《黄帝内经》在缔造中医药学时,将秦汉时期先进、科学的天文历法学成就,运用于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构建,因而研读中医药学,既可以追溯和领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之美,还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真谛。因为有“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继承,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瞎子摸象’,二是‘树林中捡叶子’。两种现象,一个结果——不及根本。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批判,只有一个结果:只能是大门之外的呐喊”。

《黄帝内经》应用了历法知识构建中医药知识体系,此处仅以其中所用十月太阳历法知识为例,就能明白将《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称为“钥匙”的理由。只要了解十月太阳历法的基本特点,就能够回答前人关于《诗经》“一之日”“二之日”和“三之日”之问,这是指该历法中的年节,该历法将一年所余5~6天用于一年两次(冬至日前后3天年节,夏至日前后2~3天年节)过年节日,不计入月数的划分,这就使诗句得到合理解释;同理,也能合理地回答诗中所载月份最大月份只是“十月”,而没有冬月、腊月;也能明白“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既不是十二月太阳历法、也不是“阴历”(也称太阴历)法的“七月”,更不是网络上说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七月”,而是十月太阳历法的“七月”。用十月太阳历法视角,也就能够顺利地理解《管子·五行》篇的相关内容。

每一位中医药人当下都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龙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