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选择率、满意度显著提升。其中,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学普及也日益活跃,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年提升,2024年提前完成“十四五”既定的25%目标,但不足三成的数据也提示这方面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以“中医生活化”为目标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医普及化、大众化,挖掘其文化意义,彰显其时代价值,厘清其基本走向,有重要意义。
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参天大树,也是后者的鲜活载体和生动实践。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合、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注重整体、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求诸己、内圣外王的方法论直接衍生出了中医学阴阳和合的生命观、系统整体的医学观以及向内求证的思维逻辑。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就是弘扬其背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论支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目前,中医药发展呈现出的技术化、专业化趋势在发挥其医学学科价值和作用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推动中医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中医生活化作为中医药符号化、具象化的有效手段,在强化人民群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方式实现全方位贯穿和深层次渗透,使中医药及其代表的文化理念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群众日用而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不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体人民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文化走出去,在异域文化圈建立影响力,医学是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工具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医学就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进入中国,并以其具象化、实践性等特征成为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有力手段,在“西学东渐”和“西风压倒东风”的过程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发挥其医疗效果的基础上,进而扩大其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影响力。
前些年,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我们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医药作为一种具有确切疗效的医学技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在发挥中医药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养生保健功能的发挥,推动中医养生运动、中医养生音乐、中医药膳、药茶、药酒等在海外遍地开花,让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渗透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医生活化成为点亮中华文化标识、传播中华文化精髓的有力手段。
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显性文化的植入,更在于隐性文化的渗透和涓滴效应。中医药技术作为一种显性文化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用有限,要发挥中华文化的深层影响力,就必须推动中医生活化在海外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使异域人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之中不自觉地接受、认可、崇尚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的形象在国际上不断树立起来,闪亮起来。
新时代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等单因单果疾病,其病因单一,发生发展机制和演进路径明确,运用西医手段找准病因,精准施策,或杀灭细菌、病毒,或切除病变器官组织而恢复健康。进入新世纪以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等慢性病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这类疾病又被称为多因多果疾病,其病因不明或具有多种病因,发生发展机制和演进路径不明确,以病因明确为前提和精准施策为手段的西医对此往往效果有限。而不针对特定病因、立足于培育自身正气的中医恰恰是应对这类疾病的有力武器。如对于慢性肾病、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头疼等慢性病,中医取得了明显优于西医的疗效。
而在整个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治疗属于末节。在诸多中医典籍中,如“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则难治”“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论述俯拾即是。因此,扶正祛邪、营魄抱一、形与神俱、阴阳调和等百邪不侵、百病不生的养生策略才是中医药的根本所在。把中医药服务的重点放在治疗环节,显然是轻重倒置、舍本逐末的方向性失误。孙思邈就提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就需要把调理阴阳、修身养性、畅通气血等养生方法体现到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行立坐卧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行中医生活化,把中医养生和预防摆在首位,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有效应对以慢性病为主的现代疾病谱方面的作用。
除了防治慢性病,中医生活化还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中医生活化全面调理人的饮食起居以及生理、心理状况,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中医药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健康养生理念和行为生活方式,使亚健康得到早期干预和及时调理,有效阻断亚健康向疾病状态的发展趋势,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完满状态。全面推进中医生活化战略,可综合发挥中医生活化在疾病治疗中的支撑作用、在亚健康修复中的主导作用、在健康维护中的保障作用,使中医生活化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神。
中医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总体目标是以传承和弘扬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根本宗旨,以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健康养生理念和行为生活方式为目标,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方法全面融入百姓生活,使中医药成为健康促进的文化自觉,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引领。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在社区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居民形成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生理念的行为生活方式。
二是深度融入。以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健身运动、中医养生药膳、中医养生音乐、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旅游等为主要手段,坚持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使中医药文化和健康养生理念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习惯。
三是边界清晰。与医疗机构专业化、精英化路线不同,中医生活化走的是普及化、大众化路线,落脚点在于使中医药文化及其健康养生理念植入具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服务应有相对清晰的边界。中医生活化的主要实施场所在社区,操作主体是社区居民,管理主体是街道、社区管理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主要发挥行业引领和技术指导作用,解决好居民会不会的问题。社区管理机构主要发挥宣传发动、政策引导、行为示范作用,解决好居民愿不愿的问题。二者通力协作,才能不断把中医生活化推向深入。
四是共建共享。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充分利用餐饮门店、音乐学校、健身社团、旅行机构等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中医养生理念和行为生活方式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形成践行中医生活化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扩大社区参与群体和居民受益面。
具体做法可首先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中医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指导生活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中医药膳、药茶、药妆、药酒、养生运动、养生音乐、中医药旅游、传统经典诵读等中医药元素全面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形成符合中医养生要求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在市、县层面,举办中医药膳、中医养生运动、中医养生音乐等相关比赛,推动形成了解中医、爱好中医、使用中医、乐享中医的浓厚氛围,为中医生活化深入推进奠定坚实社会基础。充分挖掘社区周边餐饮店、茶馆、琴行、旅行社、教育培训等商业资源,采取技术支持、政策引导、经济补贴、比赛奖励等措施,打造集吃、喝、游、乐、动、学六位一体的中医生活化社区,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在社区层面全面繁荣,传承和弘扬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王童璞 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孙涛 山东省潍坊市卫生健康委)
华夏大医国学网免责声明
- 1、本网发布的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本网及资料提供者所有。所有媒体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时需明显标注来源于中华国医传媒网或华夏大医国学网。
- 2、本网转载的文章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文章内容如涉及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3、本网发布的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 4、本网转载的文章,在原平台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进行转载。只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亦不构成任何建议。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dygxw.org.cn 联系删除。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观点频道





